太阳成集团|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聚焦新兴产业 拓展大学生就业新空间

    发布日期:2024-03-15 16:30:40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作者:刘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3-15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业”在人民网发布的两会热词调查中荣登十大热词榜单,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大学生就业的广泛关注与热切期待。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2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2024年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高度重视,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着力促进青年就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度重视稳就业,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积极行动,启动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发布诸多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现状,在稳定现有就业形势的同时,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拓展新的就业空间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产业新体系,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释放出大量的就业需求。有数据显示,新兴产业动能加速释放,带动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强劲增长,2023年1至6月,新能源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达36.1%,新制造领域工业自动化行业招聘同比增速为6.9%。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和鼓励,以及市场对于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都为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面对产业迭代带来的就业新趋势,高校和毕业生应牢牢把握新的时代机遇,与政府和企业同向发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新的就业空间。


    瞄准新兴产业布局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2023年2月,教育部等5部门出台方案,提出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高校为此积极优化学科布局,但一些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进度没有及时跟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与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的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特色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形成,产业空间布局已经显现。高校应当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科专业发展布局的前瞻谋划。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作为学科专业调整的重要参考,建好建强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对于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不符合未来产业方向的学科专业及时优化调整。


    锚定新兴产业方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当前,各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还不同程度存在“两张皮”问题,人才供需两端不匹配。一方面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了解不够。产教融合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学科专业等紧密对接产业需求。高校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围绕“融合”做文章。主动“走出去”与新兴产业的企业对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招生培养、专业设置与就业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平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和企业在成果转化、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领域衔接,形成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把企业“请进来”,把企业资源引入教育教学环节,吸纳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构建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结合新兴产业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帮扶。需要看到的是,2024年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与新兴产业相关的行业及岗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等,供需两端持续走高,对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应准确把握当下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与精准就业联动。在就业指导方面,将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中,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新兴产业等领域实现就业。在就业帮扶方面,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拓宽新兴产业就业渠道,将访企业、拓岗位、送人才、促科研、解难题相结合,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在就业信息方面,借助“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构建毕业生精准就业数据服务系统,面向新兴产业开展市场调研和行业需求摸底,通过大数据精准获取毕业生相关信息、企业招聘信息,利用科技创新赋能,开展精准双向服务,最大化发挥“云招聘”优势,实现学生精准就业。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圣光机大学联合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刘禹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15日第2版 版名:评论·观察


版权所有@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