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三重向度

    发布日期:2024-05-06 11:22:42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作者:庄季乔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5-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以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应把握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主体意识以及校家社协同三重向度,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保障教育效果落地。

    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当前,高校相继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发挥了引导、创新等教育主体功能,但依然缺少体系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及效果,应聚焦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课。一是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二是继续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线上劳动教育理论讲授课程与实践观摩课程。三是立足不同高校专业特色,打造一批融专业教育为一体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特色实践项目,拓展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方法。

    其次,搭建社会实践劳动体验平台。一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特别要结合学科专业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劳动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二是打造志愿服务劳动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公益劳动,有效提升学生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对劳模精神等高尚品质的认同感,以及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

    再其次,打造学习生活技能实践平台。日常劳动是学生经常面对且形式最简单的基础性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相关场地或基地,带领学生训练基本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个人生活中不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

    激发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单向灌输,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体验感和获得感,保证劳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首先,提升对劳动的认知。激发主体性以正确劳动观的形成为前提,而正确劳动观则建立在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之上。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劳动的诠释,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人类社会、劳动创造历史。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认知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历史与现实生动诠释劳动的意义,深化学生对劳动的基本认知。

    其次,发挥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一是引导大学生思考劳动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对于个人而言,劳动是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二是引导大学生认识劳动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劳动者的接续奋斗。只有生发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有效衔接,从学习动机入手,搭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桥梁。针对一些大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应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充分链接,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规划未来的一扇窗。

    强化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发挥学校和学生的内因作用,还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环境的推动。要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努力营造崇尚劳动和创造的社会氛围,实现校家社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是父母应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引导子女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这是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同时,家庭也是从最初唯一的一种社会关系到之后成为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最终成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一条纽带。二是父母在家教过程中要强化劳动者人人平等意识,破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化。三是不断传承并发扬,如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等一系列优秀家风。优秀家风不仅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宝贵财富,也是强化大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培育正确劳动观的重要手段。

    其次,营造崇尚劳动与创造的社会氛围。聚焦崇尚劳动和创造、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主旋律,加大先锋模范劳动者事迹宣传,让大学生对劳动者和创造者的认知具象化、形象化。

    再其次,推动校家社协同发展。一是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完善家校共育沟通机制,以综合性评价取代唯成绩论等单一评价方式。二是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劳动教育平台搭建。充分整合和统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依托不同的企业、事业单位,为学生搭建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三是实现家庭与社会的价值观融合发展。鼓励学生以家庭为单位走进社区、街道,体会参加劳动的热情和对待劳动的认真态度。通过社会层面的激励与褒奖,如居民及社区表扬信、“最美家庭”及“五好家庭”荣誉称号评选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系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庄季乔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06日第4版 版名:新闻·学校


版权所有@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