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抓住三个关键点,提升产教融合质量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数字化赋能

    发布日期:2024-05-21 18:02:53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5-2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5月21日05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适应产业需求侧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扩大就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企业参与育人的主体地位缺失、主动性不强,校企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合作水平不高,仅凭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的力量,很难突破制约瓶颈。因此,要从以下三个关键点取得突破,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以校地合作拓展产教融合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应成为职业教育资源重要供给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各类企业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提出实施方案,推动遴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在试点城市及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行业协会,推动行业组织更好融入产教融合改革。


    校地合作是对校企合作的拓展,是指职业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等多主体合作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地方性是职业学校的鲜明特征,职业学校结合城市及产业特色,探索差别化的发展路径,紧密对接地方产业是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的首要方向。


    首先,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民主协商的产教融合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产教融合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明晰企业的育人责任与权益,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解决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校热企冷”、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等问题,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区域布局。


    其次,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行业协会集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等企业,代表一个地方产业的最高发展水平,是推动产教融合的协调者。职业学校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能够紧密对接产业,把握地方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密切与行业骨干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


    再次,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向企业争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源,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目标是生存、发展、逐利及利益最大化,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公益性的育人,受限于企业与学校的利益诉求不匹配,双方难以进行实质性深度融合,校企“双主体”办学的愿景难以落实。为此,央企、地方国企要带头履行育人职责,主动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按企业岗位总量设立一定比例的职业学校学生学徒岗位,主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从而带动实力行业龙头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工作。


    以平台建设构建产教融合载体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推进中,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与探索,从松散型的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到实体化的校中厂、厂中校、企业学院、产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打造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平台。


    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演进过程来看,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从松散合作到实体化运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平台的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共建、实践技能培养、学业考核评价等工作,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后,对于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学校可以针对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协同研发创新平台,在产业重点领域进行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等合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贡献。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最大的障碍是产权归属问题,导致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难以落地。我国绝大部分职业学校是公办学校,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校企合作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如果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职业学校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担心社会资本进入公办教育体系后无法得到应有回报。


    针对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促进办法和条例,形成指导性政策文件,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实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的实施细则及运行模式,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益。健全激励扶持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以数字化赋能提升产教融合成效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互联互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数字化转型从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来讲都是势在必行。数字化对于优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资源供给、促进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发展、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建设地方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产教融合资源适配率,可以有效解决产教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服务平台涵盖产教合作项目需求、产业企业发展、政策文件等内容,定期发布区域、产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动态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技术服务供给与需求、学校资源等各类信息。通过平台推介产教融合型企业、示范性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等。面向教育主管部门、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地方高职院校、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产教融合参与主体,提供精准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送等服务,使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由以往的线下交流为主,逐步过渡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效解决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协同效率低、沟通成本高等问题。


    职业学校要推进产教融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学校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建设集校企合作管理、社会服务、评价考核与决策支持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产教融合管理流程标准化、信息共享化、成效可视化、评价科学化,构建产教融合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产教融合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自我监督与评价改进。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企业等维度的数据集成与分析,重点从专业的维度考核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果,以此作为学校专业优化调整的依据,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向,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作者:孙学文,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


版权所有@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

Baidu
sogou